字體大?。?span id="mes-big">【大】 【中】 【小】
索引號:000014349/2025-18914 | |
發文字號: | 發文時間:2025-07-25 |
發文機關:黎城縣公安局 | 主題詞: |
標題:【暖心警事】千里奔赴,黎城公安為25年“黑戶”找回人生坐標! | |
主題分類:其它 | 發布日期:2025-07-25 |
“25年了,終于有了戶口 ,身份證也辦好了,真是太謝謝你們了!”7月21日的黎城縣公安局洪井派出所里,空氣中彌漫著難以言喻的激動。65歲的鞠某春雙手捧著鮮紅的錦旗,金色的“人民警察為人民 戶口恢復顯真情”字樣在陽光下熠熠生輝,他將錦旗鄭重地遞到民警手中,聲音因過度激動而微微發顫。鞠某春粗糙的手掌緊緊攥著民警的手,那反復念叨的話語里,是半生困頓得以化解的釋然,更盛滿了對民警千里奔波的滾燙謝意。
讓我們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到今年6月的一天。夏日的陽光透過樹葉灑在黎城縣洪井鎮長畛背村的土地上,落下斑駁的碎金,洪井派出所民警正踏著泥土芬芳,在轄區開展“一標三實”信息采集工作。當走訪至一家養雞場時,務工男子鞠某春躲閃的眼神和含糊的話語,像一粒投入靜水的石子,在民警心中漾起漣漪。敏銳的直覺讓他們當即兵分兩路:一路細致比對,排除涉案嫌疑;另一路則以春風化雨般的耐心,一點點消融他心中的堅冰。
真誠的關懷如暖陽破冰,鞠某春終于卸下了背負了半生的枷鎖。他望著民警真誠的眼眸,緩緩道出那段塵封的過往:年少時懷揣闖蕩的夢想,從江蘇省泰興縣(現泰興市)的田埂走向遠方,于上世紀80年代輾轉來到山西省長治市。2000年的寒冬,生意失敗的陰霾、債務纏身的重壓,疊加著記錄家人聯系方式的小本子與第一代居民身份證的遺失,讓他在羞愧中斬斷了歸途。
當家鄉的戶籍系統里再也查不到“鞠某春”的名字,他便成了游離在世間的“隱形人”,在25年的漂泊里,把日子過成了無人問津的孤島。
“25年啊,春節看著別人扛著行李趕路,我連買票的資格都沒有;頭疼腦熱想去醫院,連個掛號的名字都報不出……”鞠某春抬手抹了把眼角,那些藏在歲月褶皺里的委屈,在這一刻洶涌而出。洪井派出所立即啟動幫扶機制,一場跨越千里的暖心救助就此展開。
1000多公里的路程,是地圖上的一條長線,更是民警腳下的責任。在當地村支書的協助下,民警找到鞠某春的哥哥鞠某華,視頻電話里的畫面瞬間被凝固——80多歲的兄長與60多歲的弟弟,隔著屏幕顫抖著凝視彼此。40余年的思念在這一刻決堤,滾燙的淚水模糊了鏡頭,千言萬語都化作哽咽的呼吸。
此后的日子里,晉蘇兩地警方開辟綠色通道,他們在泛黃的檔案堆里尋覓蹤跡,在熟悉的街巷間傾聽回憶,把親友鄰居的每一句證言、村委會的每一份證明都細細打磨。當所有碎片終于拼湊成完整的證據鏈,僅用一個月,嶄新的身份證便帶著暖意來到了鞠某春的手中,他顫抖著指尖輕輕摩挲著照片上的自己,久違的笑容在眼角皺紋里綻放。
這面錦旗,是群眾心聲的凝練,更是長治公安用腳步丈量初心、以行動踐行使命的生動寫照。那跨越山海的守護,如同一束光,照亮了鞠某春漂泊半生的路,讓那顆曾在黑暗中孤寂游蕩的靈魂,終于找到了溫暖的歸宿,在時代的煙火里,重歸人間的圓滿!